附属中学

【语文.周训宜】关注社会与时代 贴近现实与生活

预审:博达-刘亚芸 发布时间:2019-06-11

关注社会与时代 贴近现实与生活

——2019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评析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周训宜

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高考真题的价值还有待发掘。初看全国Ⅰ卷语文的试题,多少会给人一些出乎意料的感觉,但细细思索之后,又觉得俱在情理之中。下面,我从命题延续的导向与特色,以及今年较为突出的变化这两个角度,对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做简要的评析,并粗浅地谈一谈2020年高考备考的建议。

一、语文全国Ⅰ卷延续的的命题导向及特色

1、关注立德树人

近几年的全国卷一直以“立德树人”为命题导向,今年仍然延续了这一特点,将立德树人的要求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彰显高考育人功能。例如全国Ⅰ卷的作文题,谈论的话题就是“热爱劳动”,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倡导大家要“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再如,名句名篇默写的第三小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论述类文本选材于作协主席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文中的主题是艺术家要有奉献人民的高尚情怀。这些试题凸显了2019年高考依然延续了近年来高考试题“立德树人”的方向性引导,注重引导考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诸多优秀道德品质与树立家国情怀。

2、关注传统文化、关注社会与时代、贴近生活

2019全国Ⅰ卷高考语文试题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仍旧延续了高考题关注社会与时代,关注传统文化,贴近生活的特色。例如,文学类文本节选自鲁迅的小说《理水》,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他能够力排众议,坚持以“疏”而不是“堵”的方式治水,凸显了中华古老的创世神话故事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变革精神;再如,文言传记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传记主人公贾谊,也是西汉著名的改革家。补充一句,全国卷Ⅱ和全国卷Ⅲ文言文的传记主人公分别是商鞅和吴起,三篇文言文都在介绍古代的改革家,都节选自《史记》,这充分展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从古代文学作品中选出契合今天深化改革主题的人物,以此引导考生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此外,语言运用题部分,17-19题的原文语段,介绍了古琴艺术,第21题则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再次证实了传统文化一直是高考命题选材的热点。另一方面,高考命题也注重贴近生活,关注当下,例如语言运用题中的第20题,介绍了肥胖与压力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发现;又如作文题,关注眼下很多人不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些都是较为贴近生活的命题。

3、引导教学,推动课改

高考不仅仅有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用,还要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推动高中语文课改。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课程要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所以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依然注重在评价时坚持知识、能力与素养并重,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不同的题型分别有不同的考查任务,在此仅以思维的考查为例加以说明。

全国卷第一部分的论述类文本,主要考查的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整体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等,从素养层面来看,对应的就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不过高考题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往往比较复杂,同一题多涉及多个方面的能力,我们不必细细区分,只需要从宏观上认识到高考试题从评价方式上助力于推动课改,所以评价方式必然以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为纲要。

二、语文全国Ⅰ卷值得关注的变化

1、文字阅读量持续增加

前段时间,温儒敏曾公开谈到语文试题的阅读量要增加,最终要让15%的人做不完,一时引发热议。实际上,全国Ⅰ卷的文字阅读量(不含注意事项,下同),确实在逐年增长。2017年的阅读文字大约为7800字,2018年猛增到8800字左右,今年的阅读文字则突破了9000字,约9050字左右,可见语文试题阅读量确实在持续增加,明年大概率会延续这一趋势,这就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不回避知名度较高的经典作品

今年全国Ⅰ卷最让人意外的是,文学类文本考了鲁迅的《理水》(节选),文言人物传记则取材于《史记》中的贾谊传(网上已有大量的改编自贾谊传的文言文试题)。但仔细一想,似乎又是在情理之中,这也许是命题者想借此回应语文教育界一直以来的呼声,即要重视课外经典作品的阅读。《理水》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贾谊传选自《史记》,这两本著作可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命题者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但在命题时仍然没有主动回避,很有可能想借此引导考生要注意经典作品的阅读,从而助力于推动当下如火如荼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和经典阅读活动。

3、注重联系教材,推动延伸阅读

鲁迅的《理水》和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仅都是经典作品,还与教材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鲁迅的作品一直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了相当多的篇幅,《史记》同样如此。除此之外,贾谊的《过秦论》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教材选文。命题者毫不回避这两篇知名度较高的文本,一方面可能是在引导考生要重视经典,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引导考生要重视教材文本,关注教材中的作家,注重联系教材中的作家作品进行一定量的拓展阅读。

三、2020年高考备考建议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对全国卷的整体特点已经有了大致了解,针对这些特点,2020年考生备考时不妨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积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前期有大量的输入,考场上才能得心应手地输出;然后,要重视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考生不妨以教材为基础,重点关注教材中的作家,适当阅读一些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其次,语文学习一定要注重能力培养,避免盲目刷题。语文学科跟数理化生等学科不同,盲目刷题并无明显效果,一定要注意在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例如,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自己的快速阅读能力、文本细读能力,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再次,考生还要注意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考生一定要关注高考的评价方式变化,紧跟2020时代变革的步伐,避免盲目前行,迷失方向。另一方面,还需谨记,语文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唯有踏踏实实地积累,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不下苦功夫,没有足够深厚的积累,就算在理论上、技巧上钻研得再深,也只能是缘木求鱼。

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生活;重视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提升阅读的速度与理解能力;紧跟课改步伐,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素养培育并重。

本文刊载《大江晚报》2019.06.11点击查阅

关注社会与时代 贴近现实与生活.pdf

Baidu
map